中提琴簡介歷史
中提琴是現代提琴中最早面世及被採用的,它的四條弦是C、G、D、A,較小提琴低五度,較大提琴高八度。除了本身的尺寸不定,直接影響了演奏的技術,音域又夾在大小提琴之間,而十七世紀開始,最重要及最普遍的室內樂 合奏,乃是由兩把小提琴配一把大提琴的三重奏鳴曲,中提琴因無用武之地,漸漸的差不多被作曲家們完全遺忘了,偶爾被採用,也不過是陪襯及加重低音部或填補和聲而已,中提琴家並不存在,需要時只隨便找一個小提琴家來代替,由1700至1750年的半個世紀內甚至連製造家們也差不多完全停止了製造中提琴,中提琴在獨奏方面的活動,可以說是由二十世紀才開始的,事實上自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末並沒有真正的中提琴家中提琴手都是由小提琴手所兼職,最早的中提琴家,乃是十八世紀德國曼海姆的史塔密茲(Carl Stamitz, 1745 -1801)。
在悠久的歲月間,中提琴只擔任強化管弦樂低音的任務,演奏內聲部的和聲,直到近代,才開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過門樂句,而且有時也擔任獨奏樂器。
中提琴在樂隊中的直接前身是“愛摩古提琴”(Viola d’amore)——一種類似小提琴於肩上演奏的中音樂器。巴赫在他幾首重要的彌撒曲都有使用愛摩古提琴。莫扎特寫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協奏交響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V364)被認為是中提琴其中最早的一首傑作。
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也會拉中提琴,如貝多芬(少年時在波昂歌劇院任中提琴手)、舒伯特、孟德爾松(在他著名的弦樂八重奏的首演中任第一中提琴手)、帕加尼尼(白遼士為帕加尼尼寫了中提琴協奏曲《哈萊在意大利》)、力格(Max Reger,1873-1916)。
浪漫主義時期中提琴漸受人注意,亦有一些非弦樂手的作曲家為中提琴寫音樂: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寫了兩首中提琴奏嗚曲、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在他交響曲中寫了大量的中提琴樂段 ——甚至有一支史特拉華第作的中提琴更命名為《馬勒》。另外重要的中提琴作曲家有巴爾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亨德密德(Paul Hindemith,1895-1963),華爾頓(William Walton,1902-1983)及蕭斯達高維契(Di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