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歷史-大提琴教學,學大提琴

歷史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在1845年左右,由阿德里安·塞爾韋(AdrienFrançoisServais 1807-1866)為大提琴添加了可調整的尾柱,使大提琴在演奏中更加穩定。在這之前,大提琴是沒有尾柱的,是由演奏者夾在兩腿之間來演奏。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家們,例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人,也都創作了大量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凱里尼協奏曲、六首奏鳴曲。

 

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佛札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大提琴在管弦樂隊中是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裡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